发球、吊球、拦网、扣球……杭州临平体育中心体育馆内,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加油助威声不断。比赛间隙,当比赛用球飞出赛场时,“捡球员”便会传给运动员一个新球,然后快速把赛场外的球捡回,并擦拭干净。
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陈伟欣就是一名“捡球员”。他说:“赛前,我们通过培训掌握了相关技能,然后通过不断地磨合,增加彼此的默契,以最好的状态为比赛服务。”
“每当运动员向我微笑,道一声感谢时,我感到自己流的汗都是值得的。” 回忆起亚运会赛场的点点滴滴,陈伟欣笑着说道。
赛场上,队员们团结奋斗、挥洒汗水;赛场边,作为场地“捡球员”,他也在全身心投入保障比赛顺利运行。
对于陈伟欣来说,“捡球员”的工作无非就是将擦拭好的排球抛给运动员,再去捡球、擦球。唯一的难点就在于这是一场对身心的双重考验,需要他时刻保持专注、迅速捡球、精准传球。
▲陈伟欣在空手道比赛中核对选手信息
集中精力,是陈伟欣对比赛的尊重。亚运会运动员都是各个国家的佼佼者,一场精彩的男排比赛会有上百次的来回对打。这也意味着“捡球员”要把长时间把目光紧紧盯住排球,在合适的时机快速捡起掉落在场外的排球。在场上,他不敢耽搁,发球队员一朝他走来,就需要赶紧把球传过去,不然便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节奏。
同时,男排运动员身材健硕、力量十足,他们发出的每一个球都以飞速为队伍赢得分数。如果不幸因分心被排球砸中,后果便非常严重。因此,集中精力更是现场的“小青荷”们对自己的尊重,志愿服务需要用百分百的投入,换取百分百的安全,确保比赛百分百的顺利进行。
▲陈伟欣(右二)
眼疾手快,是陈伟欣的工作法则。怎样才能在短暂的三五秒哨声间隙捡起掉落在场外的排球,并传递给附近的另一位志愿者呢?将这个问题抛给陈伟欣时,他回忆道:“唯有‘快’‘稳’与‘默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我和我的搭档便心领神会,十分配合地秒懂谁去捡球,谁去传给运动员。尽管场馆内开着空调,但是一旦我们调动全身肌肉、唤醒每一个细胞进行‘百米冲刺’快速捡球传球时,通常全身不一会就大汗淋漓。尽管这一个动作要进行上百次,但是我们依然可带劲儿,我们面带笑容,用微笑收获微笑。”
▲陈伟欣(左)
提及报名参加杭州亚运会赛会志愿服务的初衷,陈伟欣笑着说:“我热爱排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就是希望能够在赛场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把对排球的热爱传递给其他人。”
“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亚运会志愿者感到自豪。”陈伟欣说,“每一句感谢对我来说都是最好的回馈。”
据悉,陈伟欣还接受了浙江新闻联播的采访,在采访中,陈伟欣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万众一心、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中国,我也为我国运动员们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刚刚的闭幕式上,我看到志愿者作为最主要的贵宾被迎接入场,这令我备受鼓舞。作为一名‘小青荷’志愿者,我也将继续努力,坚定自己投身志愿服务的信念,继续为杭州亚残运会作出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陈伟欣登上人民日报
阮熙茹
“只要亚运需要,我们就在”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阮熙茹在家人的鼓励下报名了此次亚运志愿者的选拔,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她很庆幸能够成为一名正式的杭州亚运会志愿者,见证在“家门口”的体育盛会。20天的志愿者工作时间,留下了许许多多让她难以忘怀的瞬间。
▲凌晨的界首体育馆(阮熙茹摄)
作为一名淳安界首体育中心的志愿者,阮熙茹所服务的比赛项目可以说是整个亚运会的项目中最辛苦的,其中包括山地自行车、铁人三项、马拉松游泳。每场比赛都需要志愿者们在比赛开始前提前三小时到岗,比赛结束后两小时后下岗,这就意味着她们需要在凌晨2点起床,在傍晚结束工作。于是,在每次上岗到达场馆时,夜幕笼罩的体育馆和头顶上的繁星,成为了她每天看到的第一道风景。
▲阮熙茹每日志愿服务打卡
据阮熙茹回忆,第一轮早班休息的时间是清晨6点,此时正值日出,她拉上小伙伴们一起,坐在外面的台阶上,分享着最近的工作心得。场馆播放的音乐正是志愿者们最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清晨的微风伴着音乐,看着天空渐渐染上红晕,直到红日冉冉升起,早起的疲惫感全都消散了,每个人也都在心中烙下了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回忆。
阮熙茹的岗位是记者工作间和记者休息区服务,主要是服务各国的记者。在记者和摄影师往来频繁的空间,意味着她更需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志愿服务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记者们对“小青荷”整体的印象评价。每当收获记者对她的微笑时,她都会深刻感受到志愿工作的意义。
回忆起场馆内首枚金牌的诞生,她兴奋地说:“很庆幸我们场馆的首枚金牌属于中国,当运动员身裹国旗,阳光透过国旗发出红光,我的心中倍感骄傲!当国歌响起整个场馆,无论是否在岗位上,都起身朝向国旗的方向肃穆站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亚运戒断反应”一样,当她坐上回程的大巴时,她仍难以释怀自己已经结束了亚运志愿工作。“我想当我多年后回想起这段充实的经历,这一幕幕的画面仍然会在我脑海里浮现。这段特别的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珍贵的财富。”阮熙茹感慨道。
当问起她是否觉得辛苦时,她坚定地摇摇头,笑着说:“值得值得!只要亚运需要,我们就在。”大会的肯定,更让阮熙茹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每个“小青荷”,都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只有大家各司其职,整个亚运会的大框架才会更加稳固。
温暖笑容、细致服务
每一场赛事顺畅组织的背后
都闪耀着青年志愿者们
默默坚守的志愿精神
还有许多许多
在幕后辛勤付出的小青荷们
在这里向你们致敬!
来源:黄岩青年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